嘉宾甲说:“张总的企业真厉害,一下就融了一个多亿!”
嘉宾乙道:“我听说根本没这么多,说一个多亿就为了好听。”
嘉宾甲问:“他们为什么要把投资金额往大数报呢?”
嘉宾乙没有细说,只笑道;“你真外行,投资都这么做。”
正如嘉宾甲所说的一样,当天的仪式上,企业和PE机构负责人异口同声宣布签约金额为1个多亿。不过,负责该项目的一位投资经理曾明确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本次投资金额不到1个亿,但对外说一切以签约仪式上负责人报出的金额为准。”
当时记者并未细想,也和嘉宾乙一样对投资圈里将金额往大里报的现象习以为常:在投资圈里投资5000万元报1个亿,说融到3个亿其实只有几千万的事情比比皆是。
不过,经过那位“外行”的嘉宾甲一问,记者还真觉得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并不平常为什么PE机构和被投资企业都愿意把投资金额报大?“虚胖”的投资金额到底唬了谁?
企业和PE机构之所以如此默契,无非关乎名和利。于企业来说,融资金额大不仅彰显企业本身的价值,同时也能给业内同行带来一定的威慑力,甚至融资金额足够大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广告宣传。于投资机构来说,给投资金额注水本身并无不好影响,实际金额仍然是按照协议执行,如此一来,也就乐得给自己所投企业打品牌做宣传捧个人场,顺便也宣传了自己企业的资金实力。
事实上,由于除了企业与投资机构,一般鲜有第三方能看到完整的企业融资协议,故融资数额的真实性往往失去了考证的可能。这让PE和企业给投资金额注水这场戏唱得简直是天衣无缝。于是,“这是该行业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单轮融资数额”、“这是该领域第一笔过亿元融资”......类似的说法随处可见,真真假假一时难辨。
除了企业和PE机构喜欢在投资金额上“说大话”外,PE机构募集资金规模也一直存在虚增的现象。动辄上百亿资金规模的PE基金随处可见,仿佛把规模说小了就是没实力、没面子。国内一家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就曾对记者说,大部分的PE基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谓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不少都是对外报的虚数,实际管理的资金规模要少很多。另外,出资人(LP)的资金按照惯例多是分期到位,而很多PE对外则只要第一期资金到位就宣布成立,并且对外报的数目包括LP承诺但暂未到位的资金。“最终LP资金是否到位,何时到位其实有很多变化,最终的数字很难说。”上述投资机构负责人说。不过,募集资金规模往往代表着一家基金的影响力与实力,如此一来,在募集规模上“放卫星”也就不难理解了。
话又说回来,虚胖的融资金额到底唬了谁?此前曾有高调宣布融资多少资金的企业,在遭遇问题后很快陷入经营危机。而按照常理猜想,如此巨大的一笔资金不可能这么快就消耗一空。事后,当事负责人才不得不承认,实际融资金额其实远没有那么多。这也正所谓,掩耳盗铃,欺骗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