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强化我们自己的理论思维(学苑论衡)

发布时间:2024-11-26 05:00:54 来源: sp2024112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我们自己的理论思维,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

  理论思维生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思维主要表现为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思想武器,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所必需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理论思维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机理,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

  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世界能动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的本质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把握是一个能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从路径依赖和认知层次来看,思维大致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一般说来,经验思维主要基于经验事实、依据经验感知,是一种较为初级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主要通过科学抽象和理论洞察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对经验认知的深化、拓展,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方式。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经验思维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习惯基于日常经验来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依据共同经验构建世界图景。然而,经验思维往往会受到实践主体所处时空环境的制约,当思维活动超出实践所及范围时,经验思维的局限性就会显露。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这时候,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对经验思维中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从诸多特性中提炼出更为趋近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内在联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中,逐步构建起涵盖一系列概念、理论的知识体系。这表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深刻把握由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跃升的内在规律,既基于经验、合乎常识,又升华经验、超越常识,不断促进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跃升。

  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跃升,并不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自动实现的过程。这一跃升的实现,首先需要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实践经验材料,这样才能做到基于经验又不止步于经验,才能超越个体经验思维的局限性,使思维认知更具普遍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阐明了实现思维方式变革的现实基础,“经验的自然研究已经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于是,自然科学便进入理论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管用。”实现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跃升,还离不开科学抽象的思维认知过程。只有经过科学抽象,才能超越经验思维的表面相似性,克服经验思维的机械重复性;才能洞悉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从特殊中认识一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使思维认知更具深刻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具有时代性的理论贡献、具有严密性的科学体系、具有标识性的理论观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强化理论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扎根新时代实践沃土,在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发掘和积累丰富、鲜活的经验材料,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科学抽象思维认知过程,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关键在人,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中锻炼和养成优秀思维品质。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洞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敏锐度,善于从看似平常的实践活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敏锐发现问题,从复杂交织的诸多问题中精准锁定重大问题,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中明确学术研究的原点、探寻理论创新的基点。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科学理论中找到观察把握宏观问题的“望远镜”,分析研究微观问题的“显微镜”,从海量经验现象的复杂性中把握规律性,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中把握必然性。

  以高度理论自觉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作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武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运用理论思维洞察时代大势、分析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增强洞察力,把握当代中国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无不源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理论思维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力,能够让我们在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际的比较中分清主流与支流、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强化理论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国情出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的理论洞察力,不断拓展和深化理论研究的学理深度、现实热度、时代厚度,在时代性与学理性的结合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提升抽象力,提炼时代标识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看,“术语的革命”往往伴随着理论的革命,成为重大理论成果产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运用理论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同样如此,需要不断提升概括、凝练和升华问题的抽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研究、提炼、阐释一系列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标识性新概念、新范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发挥创新力,促进理论的系统性建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提升创新力,是强化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各自研究领域,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潜心钻研,从阐明一个道理、揭示一条规律、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做起;也需要不断强化学科融合发展、协同攻关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以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推动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自我更新、完善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5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