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发布时间:2024-11-27 13:57:23 来源: sp20241127

  作者:杜运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怎样理解这一深刻论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蕴含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规律。

  第一,创新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中华民族有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种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贯通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之中,“述”与“作”、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中华文明既一脉相承而又革故鼎新、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中华文明创新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深厚基础,在于中华先民很早就探索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社会稳定、安顿自我生命之道,农业经济、基层治理、中央集权、儒学教化等社会子系统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使得中华文明虽历经波折而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二,统一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中华文明是“天人合一”“天下有道”条件下的生产累积型文明形态,“定于一”的安定和平是劳动人民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基本前提,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民族既奉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和平交往之道,又赞扬“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民族大义,崇尚“百姓亲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民族有着多元一体的融合过程,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和实生物”“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先进文化理念,形成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相辅相成,自强不息的刚健品德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相得益彰。

  第三,在创新中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发展规律。历史主动权或自由权是中华民族掌握命运、创造历史之根本。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具有对外来文化的强大汲取、融通力量,能够扬弃外域文明成果而有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从而保持文化主体性。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较量中暂时处于被动地位,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影响甚巨。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两个结合”中打开了思想解放的空间,“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

  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成为创造新文明的伟大力量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魂”和“根”,二者的融通创新奠定了中华民族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指出了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创造“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正确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着改造自然、维系稳定的深湛智慧,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又具有相对的恒久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追问和解决“人之所以为人”或“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的根本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融通而互相成就。

  一方面,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比如“阴阳大化”“道法自然”的天道思想、“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文明以止”“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协和万邦”“以德服人”的天下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都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成分。

  另一方面,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儒释道的“成人”思想丰富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道在器中”“理在事中”的辩证思维丰富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实践辩证法。历史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乃是一体之两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内涵。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和为人民解放而探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批判继承、综合创造、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彻底超越了近代以来贬低乃至否定中华文化的民族自卑和西方自大的两种极端心态;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结合、互相成就的基本规律,彻底超越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论证了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作用,“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打开了人类前途的多样性可能空间。这些原创性贡献,在多个维度实现了五四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关键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人类文明的进步,归根到底体现为“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交织互动的发展过程,是由“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演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保证“自由个性”“全面的能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调发展。人类自由和解放,意味着“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意味着人与自然之和谐、个人与社会之和谐、个人与自身之和谐。在汲取和转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和根本目的。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学习时报)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