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7:53:16 来源: sp20241215
昆曲之美,美在何处(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神韵,不少经典剧目传承百年、常演常新。今年,是我从事昆曲艺术的第三十年。从舞台表演到讲台教学再到美育推广,我愈发感到:昆曲是一座绽放着中华美学之花的园林,有赏不尽的“春色如许”。
昆曲之美,美在何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唱词唱腔、人物造型、表演方式,无不经过千锤百炼、精打细磨。可以说,昆曲美在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美在静似雕塑、动如行云,美在景随唱移、情随心生。
昆曲唱词典雅唯美,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极致结合。或描摹自然风物,或倾诉内心衷肠,往往一句唱词中就有好几个典故,写实与写意相间相融,唱来、听来都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昆曲唱词也有严格的曲律性,作词者必须依据曲牌格律撰写文辞,再根据文辞内容和平仄谱曲。据统计,昆曲曲牌共有4000余个,目前舞台上常用的有200多个。例如,大家熟悉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一句,对应的是曲牌《皂罗袍》,唱词字字珠玑,曲调委婉动听。
昆曲表演细腻传神,展现了中华审美的写意理念。唱词言简意赅、舞台陈设质朴,一旦表演起来,昆曲便呈现出丰富的神韵,让无数观众沉浸其中。昆曲演员舞台表演的法则:眼随手动、身随步移,一个动作在空中形成线条,遇到不同的人物应该“画”出千百条不同的线来。根据人物身份、性格、情绪的不同,这条线时快时慢、时刚时柔,变化万千。
昆曲之美,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传承创新。我认为,创新不是颠覆,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追求守正创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传承发展迎来契机。近年来,北方昆曲剧院对昆曲进行系统性传承,专业演员队伍持续扩大,演出曲目不断增加,年轻观众的数量也有所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踏踏实实打磨作品,也要开拓传播渠道、创新形式,让人认识、了解昆曲之美。艺术是需要熏陶的,我们应多为青少年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昆曲。我曾多次到中小学开展昆曲普及讲座,每次都能在孩子们眼中看到收获和触动。真正美的艺术是可以打动每一位观众的。
有人说,昆曲太“慢”了,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兼容。昆曲的表演节奏确实是慢的,学习昆曲的过程也要下慢功夫。但真正给人带来美学享受的艺术,其实是不嫌“慢”、不怕“慢”的,因为“慢工”里有经得起反复品味的“细活”。昆曲是能让人记得住的艺术。短短几小时内,观众能跟随婉转的唱腔、优美的唱词、精致的表演,走进姹紫嫣红、满园春色的昆曲风景,那种共情共鸣便会长久地驻留在心中。期待更多人了解昆曲之美,让昆曲的古典之美延续到当代生活中,持续滋养我们的心灵,涵养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 顾卫英 作者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本报记者智春丽采访整理)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