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1:15:54 来源: sp20241130
8月下旬,立陶宛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的鲁德宁凯训练场,举行德国军事基地开工仪式。北约军事委员会、德国国防部和立陶宛国防部均对此表示支持。外媒称,该基地的建设启用影响深远,德国可借此实现海外永久驻军,摆脱所谓二战历史负担,加快外向型军事发展。
“灯塔计划”关键进程
这项被称为“灯塔计划”的驻军计划,由德国和立陶宛两国国防部长于2023年年底敲定。随后,双方围绕驻军规模、营区选址和部署进程展开磋商。今年上半年,两国商定在立陶宛两个主要城市维尔纽斯和考纳斯附近的鲁德宁凯、鲁克拉建立两处营地。这两个城市位于立陶宛东部和中部,铁路交通便利,其中考纳斯还是未来波罗的海三国地下综合交通的枢纽城市。外媒称,从谈判协商到工程正式启动仅用半年多时间,反映出上述基地在两国防务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首批德国驻军被命名为“立陶宛旅”,共5000人,包括4800名战斗人员和200名文职人员。该旅下辖3个作战营,分别为第122装甲步兵营、第203坦克营和1个多国混编营,预计2027年底具备全面作战能力。其中,多国混编营将以之前德国领导的北约快反战斗群为基础组建,大约1700人,德国士兵占1000人,其余来自捷克、荷兰、挪威和比利时军队。
3个作战营都将进驻正在建设的鲁德宁凯基地,常态保持4000人规模。鲁克拉将作为旅级指挥机构所在地,建有符合北约通用标准的训练中心,除满足德国驻军训练考核需求外,还向立陶宛和其他北约驻军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第203坦克营目前处于空转状态,其原先列装的老式“豹-2”主战坦克已交付东欧战场。该营将从2025年起换装“豹-2A7V”主战坦克,2026年前满编后进驻立陶宛鲁德宁凯基地。第122装甲步兵营基本处于满编状态,其先头部队连同指挥机构20余人,成为首批进驻人员。多国混编营采取双线管理模式: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由德国负责,战时或紧急事态下由北约军事委员会接管指挥权。
鲁德宁凯军事设施建设费用预计超过10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主要由立陶宛政府承担,德国负责投资基地周边设施。从2025年起,该基地将进入“边建边用”状态,德国国防军也将陆续完成兵力调整部署。2027年,德国首个永久海外军事基地将完备运转。
德军改革“节点事件”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表示,驻立陶宛军事基地的建设和启用,是德国“时代转折”政治宣言下的重要防务事件。这将是1955年加入北约后,德国在海外建设的首个永久性军事基地,也是德国最大规模军事改革的重要措施,标志着德国外向型军事发展政策正在加速落地。
德国国防部还宣布,将依据欧盟“战略指南针”行动计划,组建2500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首站部署至波兰境内,2025年前继续扩大部队规模。届时,自波兰至波罗的海一线,德国的军事触角直接延伸至欧洲东翼。在时机上,此次海外驻军计划与德国大规模军事改革步伐一致,特别是在兵员招募进程和装备列装速度方面。
“立陶宛旅”在架构上也对接德国国防军转型要求,即兼顾重装火力和战术机动。据报道,德国正在国内试点打造第41装甲旅,主要架构与“立陶宛旅”基本一致。外媒称,与海外军事基地建设同步,德国将进行国防军调整改革,包括重塑指挥体制、扩充部队员额、加快装备研建采购等。
对于旅级部队的使用,德国和立陶宛计划采用快速支援模式,即德国国内驻军可根据战场需要,简化入境程序,快速部署至立陶宛中部鲁克拉训练场,随后以鲁德宁凯为前沿支点,展开兵力布势和防御作战。报道称,随着德国亦步亦趋随美起舞,其海外基地建设和兵力运用也效仿美军模式,试图通过外向型军备建设,成为北约在欧洲地区的“领头羊”。
按照计划,“立陶宛旅”3个作战营,将在战时或危机事态下代表北约保卫欧洲东翼,这也呼应了德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和首份防务指导方针。由此可见,德国正在北约框架下武装自己,军备升级带来的军费开支增加,使其防务预算首次达到北约标准,并持续稳定在高水平。外界认为,这是德国用实际行动向欧美盟友展示国防军改革方向。
加剧北约东进态势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战败国,德国启动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及其驻军计划,引发一些欧洲国家担忧。有法国媒体指责朔尔茨政府“抛弃和平主义”。还有部分立陶宛民众举行抗议活动,指责本国政府忘记二战期间东欧战场的悲剧。在他们看来,允许德国军队进驻,无异于引狼入室。
北约无疑是德国海外派兵的乐见者和鼓动方。报道称,鲁德宁凯、鲁克拉两处营地的正式启用时间,与北约在罗马尼亚、芬兰筹建的军事基地大体相当,且在地理位置上将极地、波罗的海、欧洲东翼和南部腹地连成一线。德国设在立陶宛的军事基地将贯通西欧和东欧,实质是在打造北约由纵深处通往东欧前沿的兵力输送“直通车”,或将进一步加剧北约东扩态势和地区冲突风险。(刘澄)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