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42:49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北京9月5日电 题:中非合作成就文明交流互鉴典范
中新社 记者 崔白露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其中之一是“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他表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方愿同非方密切人文交流,在现代化进程中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共存,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结出更多硕果。”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举行,北京街头氛围浓厚。图为位于北辰路上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元素装置。 中新社 记者 赵文宇 摄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友好大家庭成员共同擘画现代化发展新蓝图,奏响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交响乐。
中国与非洲同为古老文明发源地,孕育出历史悠久的古国、灿烂多姿的文化,共同丰富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交往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中国商品就以间接贸易方式沿古丝绸之路抵达非洲。14世纪,元代旅行家汪大渊远航至北非、东非地区,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游历中国,他们分别将旅途见闻载于所著的《岛夷志略》《伊本·白图泰游记》,用文字记录下对对方国度的瑰丽想象。15世纪,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多次抵达非洲,密切了双方政治、经贸和文化联系。
5月18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推出《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北京首展,作品全景式再现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图为观众观展。 中新社 记者 蒋启明 摄两千余年的丝绸之路,串联起亚非两个大陆之间的商贸、文化和人员往来,也留下许多友好交往故事,塑造了共同的文明记忆,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打下传统友好的根基。非洲广泛流传的乌班图思想,以“我通过我们而存在”为内核,着眼于人与人和谐共处,与中国古代“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和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非洲在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中并肩奋斗,在发展振兴、逐梦现代化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孕育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的真挚情谊。
从在亚非会议上共同提出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修筑“友谊之路”坦赞铁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到达成“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从联合国“77国集团加中国”到共同提议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大决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各自的发展任务,中非之间始终守望相助、命运与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当前,实现现代化和文明复兴,是中非共同心愿。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举行,北京街头氛围浓厚。图为市民骑车经过位于北辰路上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元素装置。 中新社 记者 赵文宇 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拥有众多发展中国家、超14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实现现代化注入信心、提供路径选择。与一些西方国家强加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尊重非洲国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国别副主任、肯尼亚经济学家赖德表示,与中国合作,非洲国家不用被迫改变自身政策,以非洲需求为驱动是非中合作鲜明特点,这也带动西方国家等域外合作方更多考虑非洲需求。
在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机制引领下,中非务实合作持续推进,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文明互鉴不断深化。
如今,埃塞俄比亚咖啡、肯尼亚红茶等通过“丝路电商”直达中国餐桌,中国的杂交水稻、菌草技术等“小而美”项目也在非落地生根;中非合作的17家“鲁班工坊”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赤道几内亚捐助的云南友谊小学助力了中国乡村教育;在非洲,许多国家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高校也开设祖鲁语、马达加斯加语等非洲语言专业,建立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今天的峰会开幕式上,中方提出未来3年“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也将“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列为首位。
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中非之间“双向奔赴”,开启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阶段,为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应对全球风险挑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发出南南合作强音。
中国古语有云:“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非洲谚语常道:“同路人才是真朋友”。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必将续写中非人民相知相亲篇章,成就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典范,推动双方在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共进,走得更快、更深、更远。(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