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8:22:48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1月20日电(韦香惠)基础物理、分子化学、海洋冰川……当这些神奇的科学知识变成优秀的科普创作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世界似乎变得很不一样,不仅扩充大脑信息量,还帮助公众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仰望星空,重新燃起探索生活的热情。
科普的魅力正在于此。日前,“2023科普中国创作汇”在京召开,多位专家、科普达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普之道。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共同主办,旨在分享创作经验,传递科普方法,激发公众探索科学的热情。
“原来科学家讲科普,我看不一定,谁都可以来科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道。在他看来,科普应“大道至简”,讲清科学道理、讲明科学进展、讲活科学热点、讲好中国故事。他认为,科普工作需在深奥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的生活点滴间架起桥梁,不但要关注科学本身,也应将目光投向科研背后的人与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卢静就是一名网络科普大V。她的账号“玩骨头的卢老师”在抖音拥有超30万粉丝的博主。从普通人再熟悉不过的一条鱼开始:把它吃掉,再把鱼头骨拼起来,然后拍摄视频科普讲述“如何吃鱼头”。获得粉丝的积极反馈后,卢静又一路把脊椎动物的演化路径“吃”了一遍,以展示骨骼的形式让更多人对生物演化有了具象了解。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魏红祥认为,“要鼓励年轻的创作者们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把他们脑子里的知识释放出来,不必给科普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
创作汇现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用趣味科学实验,展示了“电的奇幻之旅”,引得现场欢呼阵阵。“美丽科学”团队、天文科普创作者刘博洋等,也将知识揉碎掰开,用观众易于理解的传播方式,让晦涩的科学变得生动易懂。
活动现场还发起了面向全社会发布2024“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星空计划主要通过创作、演讲、培训等三大业务,帮助科技工作者策划选题、打磨文稿、参与演讲、网络发声,两年来重点帮助近600位科技工作者完成创作心愿,完成2500多部培育作品,实现传播量达到8.5亿次,获主流媒体转发推荐超230余次。
2024年,除日常选题外,星空计划重点开启四大主题赛道,面向科研群体启动“自立自强”科普创作,面向工程师群体启动“大国脊梁”科普创作,面向高校科协启动“高校行”科普创作,面向医务工作者启动“健康行”科普创作。(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