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毛泽东同志论实现强国目标

发布时间:2024-11-28 06:26:22 来源: sp20241128

  党的二十大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全过程观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强国目标的接续思考和不懈探索,毛泽东同志无疑是开创者和奠基人。从筹建新中国时把“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奋斗和发展目标写入《共同纲领》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强国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推动走向富强呢?梳理毛泽东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对我们走好新征程、迈向伟大复兴,颇具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

  这里讲的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多长时间,毛泽东谈过两种思想准备,一是快一点,一是急不得。总体上他认为,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因为建设是“一场新的战争”,比革命要艰苦,时间会更长。

  面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要从“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下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党内外一度萌生出“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面貌的愿望和精神动力,希望“速度更要快一点”。毛泽东充分理解这种心情,但他提醒大家:“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搞社会主义没有耐心怎么行?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48页、第966页)因为建设“是团结人民向自然界作战,这是一场新的战争”,大家希望在不太久的时间内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比现在要富,比现在要强”,但是,“建设比革命要艰苦,时间更长”(《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毛泽东进一步比较了世界一些强国的发展历程,同时充分考虑到中国自身发展的难题,作出了一些判断,主要有两种阶段性设想。

  一是“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设想。1954年6月,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作说明时,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1955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第924页、第926页)

  二是“五十到一百年”的设想。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接见外国政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第926页)1957年春天,他进一步提出“两个百年”的判断和设想:从鸦片战争反帝国主义算起,有一百多年,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就是搞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这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开辟道路,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再有一百年那就了不起,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19~120页)。

  通过一百年把中国变成富国、强国的伟大设想,毛泽东后来在对内和对外的谈话中表达过多次。比如,1961年,他对外宾说:“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一个世纪不算长,欧洲、美洲花了几个世纪才到今天的程度,我们用一个世纪超过就算好了。”(《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80页)1962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他还恳切地说:“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302页)

  过程很长、困难也很多。因此,毛泽东时常提醒人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要能耐得住艰苦和困难,“社会主义是艰苦的事业。我们以后对工人、农民、士兵、学生都应该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把一切都讲得春光明媚,而要讲困难,给学生泼点冷水,使他们有思想准备”(《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247页)。

  “走向更富更强”,“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

  这里讲的是要有必胜的把握和坚定的信心。尽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番极为艰难的事业,需要经过五十到一百年的长期过程,但是,这是可期的目标,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因此毛泽东要求大家树立必胜把握和坚定信心。基于对探索经验的总结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有信心”,中国实现富强“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

  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追上或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肯定会遇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大的困难。为此,毛泽东不断教育党内同志并引导人民群众,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我们在战术上必须重视一切困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困难,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对待的态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讲究对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一批一批地将它们克服下去。”(《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393页)他一方面把困难讲透,一方面号召大家树立必胜的信心,并对新中国发展的光明前途作出过一系列论断。

  一是经济社会落后状况的转变是“有把握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外形势极为艰难复杂的局面,毛泽东提醒全党同志,要学会从困难形势中看到“对于我们是有利的”一面。1950年6月,他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们“完全有把握”,“看见我们国家整个财政经济状态的根本好转”(《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67页、第70页)。

  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要有把握”。我们党领导革命取得“有把握”的成功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同样要有把握。1955年7月,毛泽东深刻阐明了这种“把握性”:“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这是我党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口号。这个口号也可以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中来。要有把握,就要有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准备。”(《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25页)

  三是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可以肯定”的。毛泽东认为,困难虽然巨大,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胜利的把握性更大。1955年10月,在作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时,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可以肯定,一切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一定会出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我们建立起巩固的社会主义制度后,“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68页)。

  毛泽东得出这种“可以肯定”的认识和树立这种“有把握”的信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逐步总结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早在实施“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经验后,毛泽东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慎重的思考基础上,就作出了有把握的判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以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那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应该逐步结束”(《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496页)。

  毛泽东得出这种“有把握”的判断,还基于我们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他坚信:“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0页)

  “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励,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

  这里讲的是要老实勤恳、不骄不躁。建设与打仗一样,都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必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虚心学习,安下心来苦干,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

  我们长期处于艰巨复杂的局面中,甚至面临极度困难的状况,这就决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0页),“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毛泽东还特别提醒人们,实现我们的目标任务,“还要向人家学习”,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当然,对外国的东西必须鉴别,“是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是学习落后经验”(《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4页、第91页)。

  要看到差距,“安下心来”,不能急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政治等方面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人民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但毛泽东提醒大家,我们还有许多明显的短板:“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就要一步步来,不能急躁(《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25~326页)。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总结我国的建设经验时,毛泽东再次强调,随着现代化任务的扩展,“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若干年,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他要求大家:“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第124页、第162页)

  “不能走老路”,“必须打破常规”。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如果不尽快想办法超越发展,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实现强国目标问题时,特别提醒人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为了尽早改变落后状态,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1页)

  “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里讲的是要善于团结、互勉互助。要想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曾经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必须依靠团结的力量,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毛泽东强调,除了自身努力奋斗外,还需要党内、国内互勉互助,团结奋斗;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奋斗。他特别指出:“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8页)

  要清醒地看到“不一致”之处,不断进行团结的工作。社会主义社会与以往其他社会一样,依然存在矛盾,有一致和不一致的思想差异甚至观念冲突,只有团结奋斗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毛泽东告诫人们,不能只看到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定”,而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因为不一致,才有团结的任务,才需要为团结而斗争。如果总是十分一致,那还有什么必要不断进行团结的工作呢?”(《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3页)

  必须团结奋斗,不能躺在那里“睡大觉”。我们处于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现状,没有理由懈怠;我们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也不允许小富即安、躺倒享受。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如果不努力工作,“你赶不上,那你就没有理由,那你就不那么光荣,也就不那么十分伟大”(《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9页)。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如果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他语重心长地对青年人说:“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

  当党和国家面临困难局面的时候,特别是面对外部敌对势力比如美国强力施压中国的时候,毛泽东更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奋斗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个局面总有一天要起变化。中国的穷国地位和在国际上无权的地位也会起变化,穷国将变为富国,无权将变为有权——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里,决定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奋斗。”(《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9页)

  努力奋斗,完成应当担负的国际义务。毛泽东始终强调,团结奋斗也是我们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9页)。(光明日报)

  (作者:杨明伟,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