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7:48:19 来源: sp20241215
【科教文卫】中外学者揭示全球核幔边界高速异常区内存在超低速区
中新社 合肥3月6日电(记者 吴兰)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外学者合作发展了一种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
据悉,这一重要研究进展由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合作实现的,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4年3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作为地球内部最重要的边界之一,核幔边界层连接着液态外核与固态地幔,是物性结构与动力学过程最复杂的区域之一,对于地球磁场演化、地球自转变化与地球参考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几十年里,地震学观测显示核幔边界上方存在多尺度的非均匀结构,包括大型低速省、中小尺度的超低速区等。研究团队聚焦于核幔边界高速异常区域是否广泛存在超低速区这一科学问题,发展了一种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有效地扩展了核幔边界高速异常区域的采样范围。
研究团队搜集了2000年至2020年间143个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体波震级大于6级的全球地震事件在北美洲、欧洲及中国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开展振幅、偏振、频率等多指标特征分析。
研究团队不仅在太平洋和非洲下方的大型低速省周围发现了超低速区,还在之前未被充分研究的核幔边界高速异常区域内探测到了超低速区,包括中美洲、亚洲中西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等区域。
该研究结合已有地球动力学模拟结果,还揭示了核幔边界高速异常区域内的超低速区形成机制。(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