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哲学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12-12 05:50:31 来源: sp20241212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发展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属性、趋势等作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层面的分析与把握。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哲学涵义,是当前我国发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作为研究方向与重点,推动新时代发展哲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中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体现了发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体现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目的性功能。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原因。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蕴含着逻辑必然。从发展哲学的角度看,每个发展阶段的转变和跃升,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动力机制在推动。比如,需求驱动机制,当人的较为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要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予以满足。再如,问题驱动机制,从发展本身讲,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要通过发展本身的转型升级才能得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发展价值理念和明确的价值指向。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发展内在要求从重在“求量”“求速”转向重在“求质”“求效”,从解决“有没有”“够不够”转向解决“好不好”“优不优”,也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在解决问题中推进的。对于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实现“经济腾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积累和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如有的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较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约束条件达到一定强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生深刻变化时,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就成为必然。

  发展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国别性。同样,发展哲学所分析的问题、所服务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国别性。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呈现出新的重大变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应当立足我国发展现实,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要依据客观现实的变化进行发展和升华,这样才能更好指导发展实践。可以说,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蕴含着内在的逻辑路线图,即把握现实、揭示规律、提出理念、指导实践,以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才能塑造更多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等,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集合体,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仍大量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发展实践并不断通过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理论认知的循环过程。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并在发展实践中实现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发展哲学应把握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内在关联、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注重用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哲学视阈中的发展,既包括认识论层面的分析,又包括方法论层面的实践。高质量发展既是一种理论形态,也是一种实践形态,要求人们付诸实践行动,为此需要在正确认识和掌握方法的统一中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产物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中所阐明的主体和客体、认识与实践等一系列关系,都体现了辩证法的规律,这也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这是就其所蕴含的整体性社会效能而言的。我们既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自身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又要注重在具体方法论层面掌握若干实践原则和要求。

  坚持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着眼于总体规划的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远性的思维方式。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强大的内需体系和国内市场,是大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从战略上观时察势,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

  坚持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坚持唯物辩证法,承认和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并自觉按照规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事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中,提出和阐明了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科学认识并有效把握这些关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正确把握并处理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效率和公平、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开放等关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我们正在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诸多领域、诸多方面构成的大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系统性特征和要求就越突出,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将影响整个链条各个方面的运行。我们要对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一系列要素和领域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0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