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5:07:22 来源: sp2025010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思政课”应当充分把握数字化变革的新机遇,促进数字技术与“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性融合,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思政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顶层理念:树立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逐渐进入到社会发展的全领域,推动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态势的转变。树立数字化思政理念,是“大思政课”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首先,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适应度极高。各高校党委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构筑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发挥“1+1>2”的功效。其次,构建数字化“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育人资源合力,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育人作用,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因此,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统筹规划,制定符合“大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体系,真正实现“大思政课”全领域数字化创新发展。
制度完善:完善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保障体系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的保障体系不容忽视。首先,制定与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数字化赋能加速了“大思政课”跨时空领域的合力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工具性所带来的“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等,会产生与“大思政课”育人目标与要求背道而驰的风险。所以,立足技术向善的理念,制定相关数字技术应用的管理规定,才能够保障数据信息流通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其次,制定与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立足伦理道德原则与法律法规要求,充分保护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隐私安全,需要以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严格监管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全过程,杜绝信息安全隐患。
平台建设:搭建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智慧平台
数字技术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功能,能够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检索与整合,为教学内容提供强大的智能聚合与共享能力。而数字技术的聚合与共享功能,是“大思政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的关键举措。因此,依托数字技术的先天优势是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智慧平台建设的保障。首先,依托数字技术打造跨时空教学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创造出符合思政课程教学要求的“虚拟时光机”,通过跨时空的历史性互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学体验,加强“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其次,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立“大思政课”智慧教学平台,汇集各领域的教学资源,建立多种类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例如,学生数据画像检测体系、智能教学共享平台、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数字化教学评价系统等。真正做到聚合全方位的有效力量,实现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为“大思政课”提供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数据模型。
能力提升:培育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主体素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思政课”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必然需要人类主体的把控,才能实现数字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只有提升人类主体的数字素养能力,才能保证“大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首先,教育主体需要提升数字化能力。2023年2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在推动“大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育主体需要树立数字化意识,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育人的方式。还需要提高数字安全防范意识,立足人文关怀的情感,辩证地审视数字技术的应用。其次,教育对象需要培养数字化素养。学生主体需要主动关注数字技术的相关信息与法律法规,提升安全意识,明确数字技术应用的界限与范围,避免过度依赖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最后,数字技术开发与操作人员需要强化数字化责任。要加强技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教育,保证其坚守正确的主体意识。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大思政课”唯有顺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才能够真正促进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建设,切实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增强“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马鑫一)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