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0:16:04 来源: sp20241222
假期,我坐着动车穿山越海,回老家福建宁德。微信提示音突然响起,“嗨,老同学,回家见!”多年未见的韩同学发来信息,“老家现在大不一样,变化可多了,咱们一起去看一看。”
1993年的夏末秋初,我从霞浦到宁德师专读书。当年的宁德师专地处郊区,学校周围是大片的田园。春天,油菜花开、豌豆苗嫩;夏天,菜叶青翠、稻浪阵阵;秋天,风清气爽,到处是丰收的气息;到了冬天,农人收镰,水渠闭闸,广阔的田野露出素净的面目。
我们一个班的同学,来自宁德地区九个县(市),大约一半山区一半海。我从霞浦乘船越过三都澳到宁德,再加上陆路,要花将近一个白天的时间。山区同学坐车抵达学校,也要大半天。而今从霞浦到宁德城区,坐动车只需二十多分钟,走高速也只要一小时出头。
同学相熟后,返校时会带些土特产来分享。山里的捎山货,海边的带海货,银耳茶叶桃李柰,虾米紫菜干海带,宿舍俨然成了山海特产小集市。
毕业后,我辗转多地,在外工作。这些年不时也回宁德,看到的是一年一个样的变化。
这一次,我们先去探望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母校。宁德师专已经升格成宁德师范学院,搬到了条件好得多的新校区。我们还去了海岸边的东湖塘。读书时,我去过几次东湖塘,见到的都是防风林与机耕道,农田与鱼塘镶嵌其间,像一大片蓝绿色的绒毯。如今,东湖塘建起了新的东侨开发区。新开发区背靠葱茏的南漈山与镜台山,面朝东海,常见大潮奔涌,常受烟雨润泽,真是一半烟火一半诗。
离开东湖塘,我们登上了南漈山。南漈山是宁德城背靠的一座大山,白鹤峰陡峭、挺拔、青翠。南宋诗人陆游曾出任宁德主簿,南漈山上因此矗立着一尊陆游雕像,青苔斑驳的石刻上记录了他的宁德足迹。
下山途中,林同学赶来与我们会合。“晚上请大家吃刚捞上来的大黄鱼!”他放下手中的箱子,掀开盖,一道金灿灿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原来,林同学专程去了“海上天湖”三都澳,从那里买回了深水大黄鱼。他说,三都澳的大黄鱼味道最鲜美,如今住的都是网箱里的“联排别墅”——深水抗风浪塑胶养殖平台。
宁德海域网箱改造前,渔排多是用木板和泡沫做的,被风浪撕扯久了,容易破碎,不仅养殖户损失大,还会产生海漂垃圾。前几年,宁德开展“清海行动”,在海浪中奏响海洋绿色牧场之歌。深水大网箱就是其中一个乐章,这种网箱空间大、强度高,鱼住得美、养得肥,网箱还可以再生利用。
接着我们去了南环路、小东门——过去好不容易才去一趟的闹市区。老宁德人以前口中的“去街”,讲的就是去小东门一带。那里有二三十年前宁德最繁华的商业街,一边是小河,一边是骑楼。骑楼一层低矮窄小的店铺肩挨着肩,迎接着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多数店里卖的是服装鞋帽与日用百货。电器店在当年算得上稀罕,门面更大些,装修也更讲究些,卖着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当时的新鲜物件。
随着新城区不断拓展,新的商圈不断产生。如今的城区既有店铺林立、种类齐全的老牌商城,又有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现代商场,设施先进,品种丰富,购物美食,两得其便。
兜兜转转,已到中午。找了一家小吃店,要了一碗清汤面。城市日新月异,但清汤面还保持着老样子,大汤小面,清而不油。汤里漂着细如牛毛、黄里透白的姜丝,伴着几叶翠绿的青菜。面虽薄细,但细而利索,长而不冗,不黏糊、不缠结。刺溜来上一口,顺滑中留下酱油的鲜香和姜丝的鲜辣。
我们还来到近郊赤鉴湖,那儿集合着让宁德人啧啧称赞的几个“金娃娃”: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上汽宁德制造基地、东南铜业宁德四十万吨铜冶炼基地等。如今,“金娃娃”们带动着众多上下游企业,为宁德源源不断地创造着经济效益。
打车来时,网约车司机是个河南小伙子,他说有不少老乡在宁德工作。以前读书时,我只能听到闽东各地同学的方言,进城后听到的是似懂非懂的宁德话。如今走在宁德街头,却能听到南腔北调了。南腔北调汇聚在宁德,这何尝不是一座城市充满活力的表现?
返程那天清晨,车子沿着三都澳边的高速公路行驶,一边是海,一边是山。海面金光闪烁,青山拥抱大海,蔚蓝翠绿交融,山海激荡,升腾起壮丽的新宁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