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创新潜力和活力(创新谈)

发布时间:2024-11-22 14:04:20 来源: sp20241122

  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持续探索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加快培养领军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前不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导的、历史上首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工作圆满收官。经过严格评审,在2023年底资助期满的199个杰青项目之中,41个项目评价结果为“A”,将获得下一个五年强度加倍的延续资助。有9个项目被评为“C”,评价结果将被如实反馈给依托单位,并建议对项目负责人加强督促引导。这一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杰青“终身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在科技界广受好评。

  杰青项目设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对基础研究领域青年科研人员进行稳定支持、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战略性举措。作为资助基础研究的“基本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这一举措,力度空前,充分体现了对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让科研项目回归学术本质,有助于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的创新潜力和活力,支持真正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

  人才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资源。相比其他人才队伍群体,基础研究人才的地位更为特殊。

  一方面,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又是基础研究中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创成果。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基础研究人才脱颖而出,大多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为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特点,探索性强、不确定性大,甚至伴随高风险,更需要科研人员沉下心来、长期付出,坐住坐稳“冷板凳”。因此,基础研究人才更加需要持续稳定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规模不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接续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等人才政策,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思路新风向。各地结合实际,在基础研究人才稳定支持、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础研究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此次深化杰青项目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给予基础研究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持续探索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加快培养领军人才,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6日 1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